攀登队
[7月22日简报]:
11:00深圳出发往广州白云机场
13:50广州飞机起飞往乌鲁木齐
20:30到达乌鲁木齐
21:15乌鲁木齐飞机起飞往喀什
22:50到达喀什
7月22日是在喀什最后集合的时间,
很多队友和国家登山队的教练们已经在喀什饱尝了几天的新疆羊肉和民族风情了。
俺今年一直忙于在祖国各地飞来飞去混碗饭吃,
所以22日当天才像疯狗一样深圳……广州……乌鲁木齐……喀什一气呵成。
到喀什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
在其力马克宾馆(我戏称为“骑驴马克”)见过了几个队友和次落老爷就赶快安歇了。
[7月23日简报]:
8:00从喀什“骑驴马克”宾馆出发;
15:00到达苏巴什步行点;
15:30步行出发往BC;
19:30到达BC;
0:50睡觉。
早八点准时出发了。
出城不久在最后一个能接收手机信号的小镇吃了早餐抓饭。
我也见识了秘书长MM辛凌同志的饭量,
她先是要把抓饭拨给我一半,后来不知怎么着吃了两盘!
这次的队员有七个,
我和顾新来自深圳、张伟峰来自广州、单萍来自上海、方亚哲来自温州、
梁传声来自沈阳还有一个香港同胞阿德。
赫赫有名的教练和协作阵容使这个攀登队变成了豪华团队:
顾问马哥、队长次落老爷、教练加拉、教练景阳、联络官李春元、
厨师褚师傅、协作唐山还有秘书长辛凌。
我们走的是中巴(中国——巴基斯坦)公路,
据说这条公路在不久前阿富汗打的热闹时还是封锁的,
军车、坦克排成了长龙。
现在这条公路被山洪和泥石流冲的破败不堪,
几乎走上五、六百米就要拐到临时辅道绕开修复施工的工地路段。
新疆登协的联络官李春元特意让我们注意看一个山洪肆虐造成的奇景:
两个完好的桥基,但整个桥体已经被移到200米外了,
像被一只巨大的手拿走的积木一样。
基本上路是沿着一条河在走,河床相当宽,但正在奔腾的水道很窄,七零八落的很没有气势;
河水即不是蓝也不是绿也不是黄,而是一种浑浊的乳灰色,
异常喘急的从遥远的雪山流向喀什方向。
过了检查站后不久就到了喀拉库里湖,湖水倒映着巨大而沉稳的慕士塔格。
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位于东经75.1度,北纬38.5度。
在新疆阿克陶县与塔什库尔干的交界线上,属西昆仑山脉,
与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并称东帕米尔高原三高峰。
山峰西边坡势平缓,北边和东边却十分险峻。
该峰山体浑圆,状似馒头,常年积雪,雪线约海拔5200米,冰山地貌发育十余条冰川,
其中最大的栖力冰川和克麻土勒冰川将山体横切为两半,冰川末端到达海拔4300米。
该峰主要有四条山脊: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东北山脊,
西坡坡势平缓,但多裂缝,北坡和东坡均十分险峻。
从山脚的喀拉库里湖边看去,该峰就象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当地人称之为“慕士塔格阿塔”,“慕士塔格”意为“冰山”,“阿塔”意为“父亲”。
该地气候与公格尔山相似。
由于有众多山系阻隔着印度洋、太平洋气流的进入,因而气候十分干燥,
降水主要来自高空西风带气流和极地冷湿气流的相互作用。
在海拔7500米左右地区,平均气温在-20度,最低可达-30度,
最大风力9~11级,通常风力是7级左右。
天气频繁变化是这一地区的一大特点,即使在夏季,山上也可能风雪交加,
气温可下降到-20度。
通常登山活动一般安排在6~8月为宜。
做短暂停留很快就于15:00到达了海拔3500米的“汽车终点站”苏巴什。
我在我的GPS记录里命名为“步行点”,的确,在这里所有辎重都上了骆驼背,
而我们则要步行大约4个小时到海拔4400米的慕峰大本营。
由于很多原因草场的退化使当地的克尔克孜族已经无法以放牧为生了,
做旅游服务和登山协作成为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简单的吃了路餐就开拔了,对了,要说的是新疆的西瓜简直甜死了!
“步行点”的位置是在一片很大的开阔地中央,周围群山环绕,
在慕士塔格的右边可以看到与三国交界(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山脉。
过了一条河就到了在很多照片里经常出现的麻扎,也就是穆斯林的墓地,
有点像用土胚垒成的,没有任何色彩修饰,与周围土色的山浑然一色,
和宗教背景很浓的造型呼应似乎默默昭示着生命最终向自然的归宿。
路上发现的土拨鼠引起了很多人的惊奇,围着它拍个不停,以为发现了什么稀有动物,
后来发现到处都是也就见惯不惊了。
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它居然站了起来“嘎嘎”叫了起来,毛茸茸的拖着大尾巴显得很可爱,
经唐山介绍才知道这貌似可爱的动物居然就是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消失的罪魁祸首之一,
也是鼠疫的传播者。
回来查了资料知道它学名叫旱獭,俗称“土拨鼠”,长约37厘米—63厘米。
据统计,蒙古现有旱獭1000多万只,在草原上随时随地都能见到这种动物。
旱獭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一胎能产2—8只小旱獭。
旱獭主要吃窝边草,生活在窝附近,不会跑远。
关键是它吃的是草根,所以使草丧失了再生能力。
在它们的窝附近,一般是看不到草的,都是裸露的黄土地和一个个的洞穴。
褚师傅腿不好,所以有毛驴作为乘驾,那头驴懒得很,从不愿走在人的前面,
但也不愿意落在太后面,由于我刚开始的时候状态很好,且无高原反应,
所以走在第一个,这头驴就老跟在我后面较劲。
我走它走、我停它停、我快它快、我慢它也慢……
后来走到三分之二的地方,高原反应严重的张伟峰和体力没适应的单萍都骑了它,
于是我们戏称如果登顶后颁发证书要在他们二人的名字后面加上毛驴。
懒了一下没有多带衣服,把36升的背囊和80升的大背囊都交给了骆驼,
所以遭到了惩罚,领教了这里的风云变幻。
穿着快干裤和COOLMAX长袖T恤一直觉得热,
晴天白云,直射的太阳一点都不吝啬的烤着你。
一片乌云飘来就开始下起了雪粒,风也开始吹了起来,温度也一下子降了下来。
套上仅带着的抓绒衣才勉强能抵抗寒冷。
但最糟糕的是我只戴了薄薄的遮阳帽,没带保暖的抓绒帽。
这下可惨了,因高山无法洗澡,出于卫生的考虑我出发前剃了个光头,
于是我等于屋漏偏逢连绵雨。
风吹的我耳朵生疼,看着其他穿着冲锋衣的队友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好在又过了一条河后很快大本营就到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当众换上了排汗保暖内衣和冲锋衣裤,还好没感冒。
这时是19:30。
用GPS测距,苏巴什-BC直线距离9.4公里。
帮着搭建好了帐篷,吃了饭聊了会天就各自收拾东西等着睡觉了,
对了,忘记说新疆地区晚上十点天才慢慢黑透,所以经常错觉时间。
我状态很好,就把因高原反应已经蔫的像猫一样的张伟峰分配和我睡一个帐篷。
因为众所周知的高山睡觉难的问题,在睡袋里翻来覆去折腾到了0:50才熄灭头灯睡觉。
[7月24日简报]:
9:00起床;
10:00早餐;
12:00出发(适应性行走,BC——冰川——BC);
14:00回到BC。
22:00睡觉。
睡的很不塌实,断断续续的睡到7:30就彻底不想再睡了。
磨磨蹭蹭起来到开了一个“大会”,这是我登山最头疼、最不喜欢干的事情之一。
(很奇怪,在大本营期间胃口好的出奇,消化系统也好的出奇,天天开“大会”)
顺便把半夜加工的一瓶“啤酒”倒掉。
(高海拔地区夜里冷,钻出睡袋、穿衣、穿鞋、出帐篷“嘘嘘”是件大工程,
所以在睡袋里用空的矿泉水瓶是最佳解决方案,一般刚好一瓶。
睡前90分钟尽量不要喝水,可以减少“嘘嘘”的量和次数。)
回到帐篷半睡半醒的躺着,张伟峰蜷缩着身子没有声音也基本不动,
能感觉到他正在被高原反应煎熬。
而我是在熬时间。等着9点起床。
大本营像一个国际村,河对面的冰川地质队的营地和我们这边的伙房大帐飘扬着五星红旗,
其它五花八门、星罗棋布的帐篷飘着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瑞士、法国、奥地利还有我不认识来不及探究的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但他们大多数不是为了登顶,而是为了享受用滑雪板从海拔6900飘到5400的刺激。
慕士塔格是全世界最高的滑雪胜地,但通往起滑点没有索道,
只有痛苦的脚印和至少4天的行程。
收拾好装备刚好10点开饭,好象吃的是面条……
饭后次落老爷、加拉、景阳出发去建C1营地了,
我们在马哥的带领下进行适应性行走,从大本营翻一个大坡到冰塔林。
这天大家的状态都不错,除了张伟峰半路折返。
走了2个小时,又拍照又嘻嘻哈哈的像春游,回大本营后根本不觉得累。
到大本营后基本上就是吃饭、聊天打发时间……等待睡觉。
大本营
[7月25日简报]:
8:00起床;
9:00早餐;
10:18出发(第一次适应性拉练,BC——C1——BC);
17:00到达C1;
17:30下撤回BC;
19:30到达BC。
昨天睡的比第一天塌实点。
早餐后感觉精神很好,体力也很充沛,脉搏91/分钟。
伙食好的不得了,尽量控制食欲怕负担太重。
在深圳从十一郎、居士的2001慕士塔格登山笔记里;和大梁喝酒时;
和出发前十一郎的慕士塔格介绍会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BC-C1的艰辛描述。
听的恐吓多了,加上行前体能准备不足,所以导致心理上已经视BC-C1为畏途了。
事实上BC-C1也的确是挺毁人的,至少把我给毁了。
BC和C1的高差刚好是1000米,高差1000米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比深圳最高的梧桐山还高150米。
返回BC后我用GPS测距,直线距离为2.4公里,
算上山体的弧度、之字形的山路,保守估计实际行程远远大于6公里。
[7月26日简报]:
分组,
A组:顾新(深圳)、张伟峰(广州)、方亚哲(温州);
B组:藏獒(深圳)、阿德(香港)、梁传声(沈阳)、单萍(上海)。
全队BC休整。
[7月27日简报]:
14:00A组出发(第二次适应性拉练,BC——C1——C2——BC);
B组继续BC休整。
[7月28日简报]:
10:00B组早餐后待命;
由于一夜大雪,C1——C2最深雪齐膝,
且地形变化跟去年有差异,有两条冰川搭了雪桥;
A组没有完成C1——C2,提前下撤至BC;
14:00A组下撤至BC,B组出发(第二次适应性拉练,BC——C1——C2——BC)。
大雪后的大本营
[7月29日简报]:
由于继续一夜大雪,BC几处帐篷压塌;
C1——C2——C3——TOP最深处雪齐腰,B组没有完成C1——C2,
提前下撤。
[7月30日简报]:
全队休整……
至此,除了7月26日次落、加拉、景阳三位教练运送物资至C2外,
全队无人到达C2或以上。
BC,海拔4400;
C1,海拔5400;
C2,海拔6200;
C3,海拔6900;
TOP,海拔7546。
C1营地